央廣網北京4月7日消息(記者陳鴻燕 季盈盈 云南臺章婷)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云南綠色食品品牌”座談會日前在云南省商務廳舉行,為打造“綠色云南”“品質云南”“魅力云南”的云南綠色食品品牌,充分發揮云南品牌引領作用,促進商貿流通、推動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下良好基礎。
云南云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珠江源頭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鎮投資建設了俄羅斯鱘、達氏鰉、西伯利亞鱘等水產品養殖基地。近日,該公司養殖的七個水產品通過了云南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組織的綠色食品認證,這在云南水產養殖行業尚屬首家。
公司工程師劉常偉:公司按照綠色水產品標準,用工業化思維實施水產養殖,在水溫、病害生物控制等各環節精準控制,經過三年多的養殖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綠色是云南最具潛力和競爭力的發展底色,也是云南產品在境內外市場上最大的賣點。云南省商務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農產品銷售收入1713億元,實現利潤139億,綠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僅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就達98.96億元,同比增長54.5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增速全國排名第3位,出口國別數量已經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
云南省商務廳副廳長孫燕:國際市場方面,2017年,云南省農產品出口41.9億美元,出口額連續多年居西部第一。
這些數據,充分顯示出云南發展綠色食品業的巨大潛力。
云南省農業廳廳長王敏正:力爭到2020年,將茶葉、蔬菜、中藥材均培育成綜合產值達1000億級的產業;到2022年,將花卉、肉牛培育成綜合產值達1000億級的產業,堅果,水果、咖啡綜合產值分別達800億以上、500億以上和300億以上。
不過,云南省打造“綠色食品”牌,也存在組織化程度低,綠色食品加工與資源稟賦發展不匹配、冷鏈建設滯后等問題。
云南省商務廳副廳長孫燕:流通企業總體小散弱,缺乏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的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僅有5家。
由于組織化程度低,云南省綠色食品加工與資源稟賦發展不匹配的問題很突出。
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李石松:綠色食品深加工還比較滯后,云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是0.67:1,與全國2.2:1的平均值相比,差距還很明顯。云南省的核桃種植面積和產量、產值都是全國第一,但是加工業明顯滯后。
冷鏈建設滯后,是云南省發展綠色食品產業面臨的另一個掣肘。目前,云南省綠色食品以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區為主要國內市場。從運輸距離看,云南省距離珠三角市場約1500公里,汽車運輸時間大約為25小時;距離長三角市場汽車運輸時間更是在30小時左右,由于冷鏈建設滯后,生鮮食品貨損高的問題非常突出。
云南省商務廳副廳長孫燕:運出去的主打產品葉菜類,附加值低、運費高,如果按照現代冷鏈運輸的方式,基本上沒有利潤。
要破解這些矛盾,需要有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的參與。云南農墾集團是云南省唯一的省屬國有大型農業企業。對于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農墾集團董事長陳祖軍深有感觸:
陳祖軍:我們去年在昭通建設了一條國內比較領先的分選線,讓昭通蘋果的市場價格增長了30%-50%。
在發展綠色食品業過程中,云南省急需培育更多集產、供、銷為一體的綠色食品流通大型骨干龍頭企業,推動綠色食品產業走上快速、健康、穩定的發展道路。
云南省招商合作局局長杜勇:打造綠色食品牌,招商引資是關鍵,我們盡快推出一批有較高成熟度和項目落地條件支撐,符合市場需求的項目,我們來做招商。
把高品質做為綠色食品發展的核心,推進綠色生產,也將成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之一。
云南省農業廳廳長王敏正:農業部門將圍繞推進綠色生產,夯實產品質量基礎,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升綠色加工水平,實現三產融合增值。
與此同時,云南省還將集中力量,打造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
龍潤茶業集團總裁高眾:只有集中資源,樹立統一的品牌形象,才能做出云南綠色農業旗艦品牌。
[責任編輯:孔明 王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