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記者走進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在秦創原銅川飛地孵化器,銅川之光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檢測新設備。

入駐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僅5個月,西安郵電大學科研團隊創辦的之光光電就實現了重大突破,其自主研發的超高精度光聲光譜氣體檢測儀填補了國內空白。

“秦創原的飛地模式讓我們能夠研發在西安、生產在銅川,既便于與上下游產業鏈合作,又降低了生產成本。”之光光電總經理、西安郵電大學副教授梁磊表示。

作為秦創原“三項改革”成果轉化試驗區,銅川市積極開展“先投后股”試點,創新科技企業引進模式。其中飛地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為銅川向西安尋求“外智”開辟了新路徑。

銅川市科技局局長宋鑫說:“我們在秦創原總窗口設立秦創原銅川飛地孵化器,以銅川光電子產業園區為載體,推動光電子產業梯度發展。目前,該孵化器已入駐18家優質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與9家高校院所達成科創合作,還有一批優質科技成果正在孵化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為陜西創新發展的總平臺、總抓手,秦創原正加快統籌創新資源,推動區域協同創新,構建起差異化、特色化的區域創新發展格局,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阿媽,這是真的嗎?”在陜西麥克斯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來自四川甘孜的4歲女孩拉真看著鏡子里的“新鼻子”露出笑容。

拉真的“新鼻子”得益于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王晶團隊在3D生物打印與仿生組織工程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以及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統籌創新資源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2022年,王晶創辦麥克斯韋,專注醫療數字化定制領域。2023年10月,麥克斯韋加入秦創原“e起創”計劃,在秦創原發展公司的幫助下,順利入駐榆林秦創原(西安)主中心。依托秦創原飛地模式,麥克斯韋構建了“研發—轉化—產業”的創新成長路徑,在西安建立研發基地,深度對接榆林產業資源,形成雙城協同的創新架構,公司實現快速成長。

“從西安的實驗室到榆林的產業化基地,秦創原的全要素服務讓我們既走得腳踏實地,又有仰望星空的底氣。”王晶說,“當前,具身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團隊已率先在機器人仿真皮膚領域布局,將與具身智能相關機構深度合作。我們相信,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陜西能做出亮眼的成績。”

在秦創原引領下,陜西各地紛紛因地制宜展開探索,通過“總部+基地”“研發+制造”“西安研發、地市轉化”等模式,探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道路。

咸陽市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依托“科技大使”“工業科技特派員”等機制,促進高校科研資源與本地產業需求對接;重點發展新型顯示、太陽能光伏等產業,建設電子信息配套園區,承接西安溢出項目,形成“研發在西安、轉化在咸陽”的協同格局。

寶雞市聚力推進秦創原“兩鏈”融合示范區建設,不斷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強化科技人才支撐,持續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

榆林市加快建設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一體化部署“試驗區+研究院+人才團隊+重大專項”,在能源領域科技創新上持續發力,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

……

在增強總窗口創新驅動力的同時,陜西積極推動總窗口與全省各地資源共享、創新協作和產業協同。

3月24日起,2025年度秦創原產業創新聚集區“四鏈”融合項目面向已批復啟動建設的秦創原機器人、蘋果和羊乳產業創新聚集區內注冊的企業及科研機構進行征集。

2025年,陜西高標準建設秦創原未來(新興、特色)產業創新聚集區,推動各聚集區成為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陜西將繼續增強秦創原“一總多區”協同創新效應,圍繞關中、陜北、陜南不同的發展定位,支持各市(區)建設秦創原先行區、示范區,培育未來產業創新聚集區。拓展“飛地創新、離岸孵化、回遷發展”模式,鼓勵共建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向縣域延伸,促進區域創新協調發展。(張梅)

編輯:侯凱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