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在銅川印臺區的廣袤田野上,都涌動著蓬勃生機。春,銅麥破土,青砧苗木抽芽;夏,麥浪滾滾,液蛋生產有序;秋,碩果盈枝,生豬陸續出欄;冬,清泉入戶,廁改惠及千家……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科技之光、鏈群之力、民生之實、和美之彩正交織成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科技創新賦能:從“傳統農耕”到“智慧田疇”

2024年4月,印臺區依托周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成全省首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高區),這里不僅是農業科技的“試驗”田,更是成果轉化的“孵化器”。

“銅麥6號”小麥品種助力農戶增收(印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銅麥6號”是科技賦能的典型代表。這一由印臺區農技中心自主選育的小麥品種,以畝產766.42公斤創下陜西省旱地小麥小面積單產最高紀錄,目前已在全國推廣種植1500余萬畝。

“過去靠天吃飯,畝產不到600斤,現在種上‘銅麥6號’,旱地畝產突破900斤!”陳爐鎮雙碑村種植戶高亞峰看著沉甸甸的麥穗,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憑借抗旱、抗病、高產的特性,“銅麥6號”已成為黃土旱塬地區的“明星品種”,在全區推廣面積達10萬畝,農戶畝均增收300元以上。

2月26日,在印臺區咸恒青砧苗木示范基地,技術員張東鋒正指導果農修剪枝條:“這種矮化砧木能讓蘋果樹提前2年掛果,密植模式下畝產提高40%。”通過引進青島農科院技術,園區建成260萬株青砧苗木繁育基地,推廣矮砧集約栽培模式,帶動全區3000余畝老果園改造升級。與傳統果園相比,矮化果園每畝用工減少50%,水肥利用率提升30%,蘋果糖度平均提高1.5度,每斤售價高出市場價1.2元。

2024年,印臺入選全省秦創原蘋果產業創新聚集區建設名單,在烏茲別克斯坦建成青砧無支架矮化密植蘋果綜合試驗示范園。

產業鏈式發展:從“單一種養”到“全鏈增值”

在印臺區周陵農業科技示范園,陜西大匠農科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每天有68萬枚雞蛋經過分級、清洗、噴碼,發往全國各地。這背后是全區構建的蛋雞全產業鏈:上游飼料廠年生產能力16萬噸,中游17家蛋雞養殖企業共存欄100萬羽,下游蛋品加工企業建成年產7000噸的全自動液蛋生產線。

生產線上,一盤盤雞蛋正準備發往全國各地(印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2月27日,在潤民康源智慧云臺控制中心,看見大屏幕上顯示著惠家溝生豬擴繁場各個豬舍的實時畫面。“我們使用飼喂環控系統,該系統集智能喂養、環境監測與自動化調控為一體,可根據生豬生長階段自動調配營養配方,減少飼料浪費10%以上,還可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豬舍內的溫度、濕度、氨氣濃度等數據,聯通風機、水簾、加熱設備等,動態維持生豬最佳生長環境。”工作人員張亮介紹。

在印臺,以英聯飼料、潤民康源等龍頭企業為牽引,建成“生態原料種植、飼料加工、生豬擴繁、生豬育肥、糞污綜合利用、屠宰加工、生豬分割中心、冷鏈物流”的完整鏈條,“土地流轉、訂單種植、委托代養、勞務用工、技術幫帶、肥料供給、配股分紅”七種聯農帶農模式,產業鏈帶動農民種植玉米10萬畝,解決1100余人就業,培養技術員72名,免費提供有機肥10萬噸,每年為每村集體經濟分紅10萬元。

印臺區以現代果業、高效畜牧業、設施農業為主導,2024年出欄生豬20萬頭,蘋果產量15.5萬噸,循環產業鏈總產值8.68億元。

基礎設施建設:從“基礎薄弱”到“示范典型”

3月3日,紅土鎮孫家砭村村民孫文忠擰開自家水龍頭,清泉汩汩流出。“過去挑水走二里地,如今直飲機裝到了家門口。”老孫的話印證著這場“用水革命”的成效。在渭北旱塬這片人均水資源僅276立方米(不足全省均值1/4,全國1/8)的貧瘠之地,“十三五”以來累計投入1.05億元,實施105個安全飲水項目,自來水普及率100%,81%以上農戶用上智能水表,水費計量收繳率98%以上,全區8.3萬農村群眾喝上了安全水、方便水、放心水。

入選全省典型案例的“縣域三級直管”農村供水模式破解了管護難題。阿莊鎮西溝嶺村水管員王伍斤每天巡查時,通過手機App實時上傳管網狀態。“小問題當場處理,大問題平臺派單。”村民王德喜展示著手機繳費界面:“再不用跑供水站排隊交水費,動動手指就搞定。”模式串聯起企業、供水站和118名專職水管員,織就“從源頭到龍頭”的安全飲水保障網。

“廁所革命”同步刷新鄉村顏值。2023年3月,銅川首家中水回用生態廁所在印臺區紅土鎮馮家塬村建成投用。2月26日,走進王石凹村盧明義家,看到新廁所貼著白色瓷磚,沖水馬桶、熱水器一應俱全。“這廁所干凈無異味,出了問題直接打電話,提供上門維修服務,方便得很。”他指著墻上的農村戶廁標識牌說。近年來,印臺區按照“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原則,創新“三格式化糞池+資源化利用”模式,累計改造戶廁2.3萬座,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2%,所有戶廁實現一鍵報修、報抽服務。

文明鄉風培育:從“傳統管理”到“全域和美”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印臺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531”立體網格創新治理新格局。聚焦“治安聯防、矛盾聯調、風險聯控、人員聯管、服務聯動”五大職能,構建起區鎮村三級網格聯通體系,依托“平安通”智慧平臺實現民生訴求的迅速回應。2024年立體網格累計辦結民生實事3900余件,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網格員正在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印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3月3日,印臺街道寇村黨支部書記陳海龍收到短信提示:二組行道樹遮擋視線問題已處理完畢。這種“指尖治理”的效能,在陳爐鎮上街社區同樣顯現—韓大爺通過小程序報修廚房下水道,網格員即刻派單,一上午完成疏通。“過去跑斷腿,如今網格辦”成為基層治理新常態。

雙碑村“圍爐夜話”現場(印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雙碑村“圍爐夜話”現場,村民們悠閑地坐在村委會院子里,商定出紅白理事廳建設方案,促成“幸福食堂”、“婆媳澡堂”等10余項民生工程落地。全區推行的“1158”工作法(一核引領協商方向、一會拓寬協商渠道、五員凝聚協商力量、八步規范協商程序),讓80%的村級事務實現“大家事、大家議、大家定”。

從智慧網格的“云上對話”到農家院落的“板凳議事”,印臺大地正在譜寫善治新篇章。小網格織就民生經緯,微治理繪就振興圖景,“自治”公約鐫刻于千年陶罐,“法治”講堂開設在古槐樹下,“德治”故事傳唱在印臺大地,這里“三治”融合的故事,仍在續寫新篇。

從傳統農耕到智慧田疇,從單一種養到全鏈增值,從基礎薄弱到示范典型,從傳統管理到全域和美,印臺這片土地上正發生著深刻變革,這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動注腳。憧憬未來,印臺區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業鏈群建設為支撐,以基礎設施提升為保障,以和美鄉村建設為底色,闊步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康莊大道上。(印臺區委宣傳部供稿)

編輯:侯凱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