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初中國水墨畫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開啟變革之路以來,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水墨畫在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上不斷探索,從“傳統——現代——當代”的歷時性演進軌跡看,水墨藝術經歷了傳統水墨畫到新水墨、現代水墨,再到實驗水墨的發展過程,水墨藝術經歷了從“載道”到“顯象”的范式轉型。然而,盡管在形式創新上有所突破,當代水墨仍面臨“形式至上”的困境,亟需在符號重構與主體性覺醒中尋找突破口,其中,“筆墨語言”將成為解決當下水墨藝術的重要突破口。莊木弟的實驗水墨創作,正是對這一命題的深刻回應。他通過草書筆法的介入與水墨語言的解構,將傳統筆墨從“載道”工具轉化為“顯象”媒介,為全球化語境下東方藝術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重要啟示。
莊木弟實驗水墨
一、傳統筆墨的現代性重構
傳統水墨畫的筆墨觀是建立在書法語言上,實乃對傳統筆墨體系的辯證否定。受西方現代主義“形式主義”理論的影響,林風眠、吳冠中等藝術家通過引入抽象表現主義的偶發性、構成主義的幾何化邏輯,構建起包含抽象符號、象征符號、幾何符號與表現性符號的多維符號系統。這種符號重構并非簡單的形式翻新,而是對傳統筆墨“載道”功能的現代性置換。而當代水墨畫作品的核心差異,正在于現代水墨符號形態的無序性與碎片化傾向,這種特征雖在形式上實現了對傳統筆墨的突破,卻容易陷入“形式至上”的困境。而當代水墨的重心則是通過符號化重構直面個體生存境遇,將藝術語言與社會現實、主體性覺醒深度勾連。進而實現對個人價值的視覺化呈現與社會現實的直觀表現。
中國書法在東漢進入藝術自覺期,崔瑗《草書勢》的問世標志著書法從實用書寫向審美表達的轉型。漢代作為隸變完成的關鍵階段,篆書、隸書、八分、章草、行書等書體并存,構成傳統筆墨語言的豐富譜系。至東漢后期,張芝等書家在章草基礎上進行筆法調整,通過強調點畫關系與書寫節奏,創造出草書這一高度自由的書體。草書以流動筆觸和情感表達為核心特征,成為書法藝術中最具表現力的形式。草書的誕生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書法由“技”入“道”的升華。其自由性使書法初步“脫離”實用性,成為純粹藝術表達。草書通過筆墨的流動性與情感的直接性,將書寫者的心境與哲學思考融為一體,成為東方藝術中最具精神性的媒介。這種獨特性使其自誕生以來吸引歷代鑒賞者,并確立了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草書的自由與表現力,既體現了傳統筆墨語言的本質,也映射出中國哲學“天人合一”“心手相應”的核心命題,至今仍是東方藝術的最高表達形式。
莊木弟書法作品
莊木弟的藝術創作正是對傳統筆墨語言的自由化詮釋。其作品靈動自如,突破了常規筆法的束縛,將多種書體精神融會貫通,形成連貫而富有節奏感的表達。在結構處理上,他通過字形的大幅度變化釋放表現力,拋開技法的程式化束縛,放飛心性,使字與字之間一氣呵成,氣韻生動流暢,彰顯出強烈的個性與新意。這種創作理念與草書藝術的歷史發展一脈相承。陸探微的“一筆畫”取法王獻之“一筆書”,強調連綿不斷的節奏感;唐代張彥遠提出“書畫同法”,揭示了書法與繪畫在藝術本質上的相通性;吳道子授筆法于張旭,則體現了草書與水墨藝術在技法與精神上的不可分割性。莊木弟的草書創作便是這種傳統精神的當代延續,通過筆墨的自由表達,將書法的精神性與水墨的流動性融為一體,成為傳統筆墨語言在當代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
莊木弟書法作品
二、書法與水墨的當代融合
莊木弟的書法與水墨創作在四十多年藝術實踐中形成了高度自洽的筆墨系統。他的書法線條靈動自如,水墨構圖簡約而富有張力,通過“以書入畫”的筆法貫通,實現了氣脈連貫與意境深遠的雙重統一。這種創作邏輯可追溯至張彥遠“書畫用筆同法”的理論命題,其線條的韻律感與構圖的留白意識,既延續了傳統水墨“計白當黑”的空間哲學,又通過硬朗墨色的深淺變化與不規則點線面的疊加,構建出具有現代視覺張力的半抽象形式語言。在強烈黑白對比中制造視覺沖擊力,既展現了對傳統水墨畫的深刻理解,又通過不規則點線面的疊加,以半抽象形式表現了自然律動與內心感受的共振。其構思新穎、章法別致的創作,既保留了東方傳統意趣,又充滿現代視覺張力,為當代水墨藝術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這與吳道子“授筆法于張旭”的書畫互滲傳統形成歷史呼應,同時暗合康定斯基“點線面”形式語言的現代性訴求。其章法布局中保留的東方意趣與現代構成意識的融合,恰是全球化語境下“傳統創造性轉化”的典型案例,作為“實驗水墨”的推進者,莊木弟為當代水墨在現代性轉型中的主體性建構提供了具有學理支撐的實踐表達。這種從“傳統資源”到“現代表達”的范式遷移,既是對水墨本體論的重構,也是對當代藝術語言合法性的有力回應,為實驗水墨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莊木弟書法作品
三、實驗水墨的當代性表達
當代水墨藝術的演進軌跡可被視作從"載道"到"顯象"、從"智識功能"到"存在表達"的范式轉型過程。這一轉型并非簡單的形式更迭,而是藝術語言與文化主體性在現代性語境下的深層重構。莊木弟的實驗水墨創作恰處于這一歷史節點,其實踐路徑既延續了水墨藝術的文脈傳承,又通過語言結構的偏離制造了新的藝術議題,為當代水墨的主體性建構提供了學理支撐的范式。
(一)傳統水墨的文化基因
清代以前,水墨畫作為儒家文化"修身載道"的視覺載體,其符號化的線條與皴法體系承載著"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它有一套自成系統的符號語言范本,在符號化的線條和皴法中,水墨畫與書法中隱藏著儒家文化時代的精髓,浩然正氣,天地長存,造化蒼生。也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大道至簡,參透宇宙規律,無上無極,清靜無為,煉心見性,萬物與我一體,遵循道家思想,修的是心力,重在治心,明心見性。這種智識功能通過程式化的筆墨語言得以物質化呈現,形成融合書寫性、意向性與規律性的高度自律性系統。道家"心手相應"的思想則進一步強化了水墨藝術"技進乎道"的精神內核,使傳統水墨成為古典哲學與人文修養的視覺化表達。
莊木弟繪畫作品
傳統水墨畫注重筆墨技法方式,在書寫性、意向性、偶然性、流變性、滲透性、規律性為一體,經過時間的積累,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筆墨形態。再與藝術家的人文背景、文化修養、氣質陶冶,人品修成分不開,是古典藝術精神在中國水墨中滲透的內在修為。而現代水墨畫則是在“筆墨”樣式上大做突破改良甚至放棄,而強調個人思想情感表達。與當代人的心性,生存狀態,審美觀相通,它的象征性符號就建立在當代人生活的文化環境中的表現。當代水墨的觀念藝術是一種以視覺形式傳達觀念的自由手段,這種創作邏輯要求藝術家不僅具備視覺表達能力,還需在理性、智識與全球視角的交匯中構建新的藝術語法,這便也是智者的精神游戲。然而,當傳統水墨進入現代性語境時,其智識功能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西方現代主義的形式主義理論沖擊了傳統筆墨的象征體系;另一方面,當代社會的生存體驗與審美需求要求藝術語言實現主體性覺醒。莊木弟的創作正是在這一張力場域中展開,其作品通過草書筆法的介入,將傳統筆墨從“載道”工具轉化為“顯象”媒介,實現了從“技進乎道”到“道法自然”的范式轉移。
莊木弟實驗水墨
(二)筆墨語言與實驗水墨
莊木弟關注筆墨語言,其實驗水墨的構建了包含象征性、幾何型與表現性符號的現代視覺語法。這種符號重構并非簡單的形式翻新,而是對傳統筆墨規范的“否定之否定”。其作品中偏離筆墨規范的實驗性語言,既解構了傳統國畫"程式化"體系的僵化傾向,又通過符號表達重構了水墨藝術的現代性主體性。當代水墨畫語言結構已朝多樣化的方向發展,這種“語言表達”的焦點轉移,標志著水墨藝術從“技進乎道”的自律性循環,走向“道法自然”的開放性生成。
莊木弟實驗水墨
莊木弟的實驗水墨強化了中國畫的形式張力,構建了兼具文字符號性與視覺張力的雙重編碼體系。其作品以簡約筆畫承載復雜精神意旨,通過草書線條的解構性轉譯,將傳統筆墨語言轉化為現代水墨的“表達性”,介于形式自由性與精神深度之間保持微妙平衡:草書筆觸的奔放性突破了文字框架的束縛,卻通過“計白當黑”的空間經營重建內在秩序。這種無拘于形而合于道的創作狀態,既是功力修養的自然流露,也是對道家心齋坐忘境界的當代詮釋。他通過筆墨的抽象化轉譯,將傳統文人畫的“胸中丘壑”轉化為具有現代視覺沖擊力的“心象山水”。這種形式功能強化的創作路徑,恰與當代水墨“去筆墨中心主義”的范式轉型形成歷史呼應。實踐表明,當傳統筆墨從“載道”工具轉化為“顯象”媒介時,水墨藝術便能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同時,完成向現代視覺語法的創造性轉化。這種從“書寫世界”到“世界書寫”的藝術表達,既是對水墨本體論的思考,也是對當代藝術語言合法性的有力回應。
莊木弟繪畫作品
傳統水墨畫注重筆墨技法,以書寫性為核心,融合意向性、偶然性、流變性、滲透性與規律性,形成高度程式化的筆墨形態。這種程式化并非僵化的技術規范,而是古典藝術精神的物質化呈現。筆墨技法的積累與藝術家的人文背景、文化修養及人品修為密不可分,構成技進乎道的內在修為。現代水墨則在筆墨樣式上進行突破,甚至部分摒棄傳統程式,轉而強調個人思想與情感的表達。
莊木弟實驗水墨
莊木弟的創作關注當代人的生存狀態與審美觀,其作品強化了中國畫的形式張力,有文字構架之勢,用較為純粹的筆墨語言,來表達豐富深刻的精神意旨,通過“草書”的線條筆觸來轉換語言結構張力趨勢,進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思維導圖表達方式,作品張揚、自由、奔放,不受文字框架拘束,如行云之境,山巒疊加,天工開物,是功力書氣修養達到爐火純青之后,融合抽象情感的自然流露。這種以強化形式功能為語言特征的當代水墨創作,是隨著時代的演進而契合當代水墨畫家們重塑新世象的需要。
莊木弟實驗水墨
莊木弟的筆墨語言通過吸收書法與水墨的精華,在當代水墨領域構建了獨特的語言特質,進入當代國際語境。其作品中的新理念沖刷著暮氣沉沉的傳統水墨畫,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種創作方式既是對傳統水墨“程式化”體系的解構,也是對水墨藝術現代性主體性的重構。行云流暢,書道懷古,山水印心,水墨深遠。讓傳統藝術成為現代藝術的重要資源,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同時,完成向現代視覺語言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新的藝術高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