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東北首家考古主題博物館——遼寧考古博物館近日試運行,數百件曾深藏庫房的文物走上展臺,入駐改造后的辦公樓。該館雖沒有恢宏的建筑,卻以“三專屬”理念吸睛:藏品專屬考古出土、展覽專屬學科前沿、服務專屬研學交流。“東方既白”和“源·遠”兩大特展運用全息投影、數字體驗等科技手段,讓紅山文化成為絕對主角。尤為特別的是,館方將考古工地的臨時展廳“搬遷”入館,實現展柜文物“帶土”出展,開啟專業考古走向大眾的新路徑。

  20多年前出土的戰國文物

  “七鼎六簋”首次成套亮相

  不是讓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沉睡在倉庫里,而是通過博物館這一平臺展現在觀眾面前;不是另起爐灶、重新建設新館,而是利用舊有辦公樓改造布置、展陳設計。日前,東北地區首個專業考古博物館——遼寧考古博物館開始試運行。該博物館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簡稱“省考古院”)建設并主辦。

  遼寧考古博物館目前在展的3個展廳里,大部分文物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展廳中,葫蘆島市建昌縣東大杖子墓地出土的七鼎六簋仿銅陶禮器被擺放在了顯著位置,它們整齊劃一,造型別致,共同講述戰國時期,遼西這片大地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與交流。

  東大杖子古墓群是戰國時期的一處古遺址。1999年,東大杖子古墓群被發現,此后,考古人員展開多次考古發掘,出土了成套的大型精美燕文化銅禮器、銅車馬器、兵器、仿銅陶禮器、玉器,以及嵌金曲刃青銅短劍等珍貴文物。此前,雖有一些東大杖子出土文物在其他博物館展出,但像這次成套展出反映當時禮制制度的“七鼎六簋”,尚屬首次。

  40多年前,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出土的一件陶罐也擺在了展廳內。據悉,這也是該件文物首次亮相。

  4月10日,記者在遼寧考古博物館內看到,一層至三層辦公樓已經改造為布局精巧、設計大氣的博物館展廳。從一層至三層,“源·遠——紅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展”“東方既白——我們是生生不息的紅山人展”“關山·與共——遼寧長城文化展”3個主題展覽各居一層,風格各異,每個展廳單次最大承載人數為30人。

  遼寧考古博物館2023年開始籌備建設,所用場館為省考古院辦公樓舊址。該院遷至新址后,舊有辦公樓即著手改造。據悉,按照改造計劃,五層辦公樓每層都將改建為一個主題展廳,借助省考古院2萬余件院藏文物及大量考古出土標本,主題式、場景式展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厚重且悠久的歷史文化。

  “節約辦館”不僅僅體現在舊辦公樓的二次利用上,還體現在對原有展廳展柜的“一物二用”。

  馬鞍橋山遺址位于朝陽市建平縣內,是一處紅山文化早期遺址,2019年至2024年,省考古院在此進行了連續5年的考古發掘工作。當時,為了讓公眾及時了解考古發掘情況,省考古院在考古工地旁設置了臨時展廳,將最新發掘出土的文物進行全方位展覽展示。

  記者在遼寧考古博物館內看到,馬鞍橋山遺址出土文物不僅成為“源·遠——紅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展”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原本設在考古工地上的臨時展廳也搬進了博物館,實現了展柜的二次利用。

  獨立展柜中,馬鞍橋山遺址出土的一個高不足3厘米的“石雕跽坐人像”借助全息數字技術進行360度展示。作為紅山早期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石雕跽坐人像”雙膝彎曲,臀部坐在腳踝上,珍貴且魅力十足。據悉,這件文物在考古工地的臨時展廳中也是重點展品,此次原封不動地“搬”進了博物館。

  省考古院院長白寶玉表示,對展覽資源的再次利用,是打造整個考古博物館的主導思想之一,此舉既豐富了考古博物館展覽內容,也節約了展覽成本,實現了一舉兩得的最佳效果。

  聚焦紅山,解鎖史前奧秘

  服務青少年研學

  與綜合博物館不同,遼寧考古博物館“小而美”“小而精”,瞄準“三個專屬”辦展方向,即藏品專屬考古出土、展覽專屬學科前沿、服務專屬研學交流。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史前時期重要的一支考古學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我省朝陽地區的牛河梁遺址屬于紅山文化中晚期,被確定為“古國時代”第一階段代表。因此,紅山文化成為遼寧考古博物館重點展陳的內容。我省多個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成為展覽中的亮點。

  在現有展覽中,位于二層的“東方既白——我們是生生不息的紅山人展”和一層的“源·遠——紅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展”均以紅山文化為主題。省考古院研究館員王宇介紹,二者不同的是,前者主要面向青少年兒童,展陳設計通俗易懂,活潑明快;后者則面向對考古學和紅山文化感興趣的觀眾,展覽通過嚴謹的表達、精確的注釋,將紅山文化今年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展示出來。

  積石冢是紅山文化典型標志之一。什么是積石冢?積石冢又是如何建造而成的?“東方既白——我們是生生不息的紅山人展”在積石冢模型的旁邊,特意通過屏幕,用一段時長2分鐘的動畫視頻,生動模擬展示了積石冢營建全過程。

  紅山人是紅山文化的主題。紅山人到底長什么樣?他們的死亡年齡有多大?他們都患有什么疾病?為了讓青少年兒童了解這些隱藏在文物里的信息,策展人特意設計了“為紅山人體檢”這個互動環節,觀眾只要輕觸展示屏,就能看到還原后的真實紅山人樣貌,并看到一張專屬于紅山人的數字體檢表。

  據悉,作為省考古院建設的研學交流中心,目前,遼寧考古博物館僅開放3個展廳,且只接待研學團隊,并采取預約制。(遼寧日報 記者 朱忠鶴)

編輯:莊濱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