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排長的臨機決斷
■解放軍報記者 付語 特約記者 李曉輝
晨曦中,某綜合訓練場上,一場紅藍對抗即將全面展開。
遠程機動到此地的第81集團軍某旅,派出“金湯橋連”一排作為先頭部隊打開通道。
這是整場對抗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關系到紅方部隊能否順利進入預定地域并展開部署。
藍方派出戰車攔截,戰斗瞬間打響。一陣激戰后,藍方戰車被判“損毀”,“金湯橋連”一排也出現人員“傷亡”。
按照以前訓練中的慣例,被判“損毀”的戰車會立即駛離戰場。但這一次,指揮紅方首車的班長阮建勇發現,藍方被判“損毀”的幾輛戰車還停留在原地,恰好擋住紅方車隊前行的道路。
眼看藍方戰車沒有駛離的跡象,阮建勇一下子沒了主意。
最好的選擇當然是清理路面的“損毀”車輛,暢通道路讓紅方車隊快速通行。阮建勇緊急呼叫向排長請示。然而,通信設備里,沒傳來排長的回答。
這片區域不時有藍方的炮彈落下,若先頭部隊再不前進,就極可能讓后續部隊行動陷入被動局面。這時,阮建勇得知,排長已在這次接戰中“犧牲”。
情況緊急,阮建勇臨時被指定接替排長指揮行動。
避開藍方“損毀”戰車重新開辟通道顯然不可行,按照戰時情況處置則可能使裝備受損。怎么辦?
“紅藍對抗,就是實戰的預演。”想到這里,代理排長阮建勇大膽發出了指令:“用戰車推頂藍方‘損毀’戰車到兩旁,迅速開辟出一條通道。”
隨著紅方戰車的漸漸逼近,藍方的“損毀”戰車也模擬被推頂狀態下的速度慢慢后退,離開了路面。終于,路面被清空,紅方車隊順利穿過這片區域。
后來,阮建勇和戰友們才知道,為了讓對抗更加貼近實戰,導演部對不少對抗環節進行調整。其中,就包括讓“損毀”車輛停留在原地,以考驗指揮員的實戰意識和應變招法。
紅藍對抗結束后,阮建勇因此受到上級表揚。面對表揚,阮建勇顯得很坦然:“如果當時讓其他班長指揮,他們也會這樣做!”
當時,從望遠鏡中目睹這一過程,連長對阮建勇的決斷大加贊賞:“關鍵時刻,咱連的班長骨干個個過硬,這就是證明!”
這個連的班長有啥不一樣
■解放軍報記者 張科進 付語 劉維姣 特約記者 李曉輝
第81集團軍“金湯橋連”在連隊榮譽室舉行新兵下連儀式。(王鳴升 攝)
“把任務交給我,就是一種信任”
在第81集團軍某旅采訪期間,聽記者說下一個要去的單位是“金湯橋連”,不少采訪對象都說了意思相近的話——“應該去”“收獲不會小”,而且給出了理由,如該連歷史厚重、作風扎實、能打硬仗等。有人還特意提到一點:“金湯橋連”的班長有些不一樣。
這個連的班長有啥不一樣?這一下子勾起了記者的好奇心。
五班班長鄧凡杰是記者在該連采訪的第一個對象。一見面,記者就看到了他右臉上一道傷疤。鄧凡杰說,這道傷疤是在駐訓時留下的。
那年,連隊臨時受命承擔上級組織的課目演示任務。該訓練課目是否值得全面推開,這次演示的成效就是一把尺子。
可當時連隊的情況是,一些訓練骨干達到服役年限馬上就要離隊,組訓力量不足。鄧凡杰肩上的擔子一下重了許多。時間要求很緊,他和戰友們早出晚歸,抓住一切時間進行訓練。
演示前一天的強化訓練中,為處置一個險情,他的右臉被劃傷,血立刻流了出來。鄧凡杰簡單處理了一下傷口,接著投入了訓練。
次日下午,鄧凡杰帶領戰車進入演示場地。道路崎嶇不平,戰車一路顛簸,需要應對的特情一個接一個。直到課目演示結束,鄧凡杰才發現,原已包扎好的傷口,二次破裂出血。他下車后,去衛生連重新進行了包扎,但從此臉上多了一道疤痕。
“把任務交給我,就是一種信任。”鄧凡杰告訴記者,“作為‘金湯橋連’的一員,要時刻保持全身心投入的訓練狀態!”
“我們連的班長很‘硬核’!”該連連長告訴記者,“副班長央果次仁的一次表現,加深了我這個印象。”
那時,集團軍組織的榮譽連隊比武就要開始。由于前期受領了另一項任務,央果次仁在強化訓練中受了點傷。比武在即,參考率是衡量標準之一,央果次仁堅決要求參加比武。
攜槍通過100米障礙項目結束后,連長發現,央果次仁的臉色不對。他一問才知道,比武過程中,央果次仁的胳膊脫臼了。沒有時間考慮,央果次仁忍著疼痛將胳膊復位,才繼續跑完障礙。
“對戰士來說,班長就是身邊的標桿和表率,而身教勝于言傳。”連長說,“在班長隊伍影響帶動下,其他戰士也漸漸熟悉了班長們常說的那句話——請把艱巨的任務交給我。”
那是在另一次演習中,全連剛結束白天的激烈“戰斗”,準備宿營休息。
這時,命令下達。為配合凌晨的行動,需要在新地點連夜構筑工事。
“時間緊、任務重、事關重大,什么是艱巨任務,這就是!”一番簡要、有力的動員后,連隊官兵迅速投入新的“戰斗”。各班班長帶領戰士明確任務,一夜之間構筑起一道堅固的防御工事,在第二天成功遲滯“敵”方進攻長達1小時。
那場“戰斗”結束后,導調組也忍不住稱贊該連:“面對再難的任務也能完成,不愧是榮譽連隊!”
“把榮譽舉過頭頂,成了大家的共同選擇”
“新兵下連的第一天,我就被連隊的歷史和榮譽震撼了。”二班班長尹相興告訴記者,“我當時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會來到有著這么多榮譽與功勛的連隊。”
細細閱讀該連連史簡介,記者漸漸明白了尹相興為何當時會受到如此觸動。
“金湯橋連”得名于1949年的天津戰役。在攻打國民黨軍構筑的核心工事——金湯橋時,該連的前身第45軍135師404團3營7連遇到強大火力阻擊,官兵傷亡很大。緊急情況下,指導員馬占海一聲令下,全連黨員一躍而起,頂著呼嘯的子彈向前沖鋒,最終攻克被國民黨軍吹噓為“固若金湯”的金湯橋。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金湯橋連”奉命堅守408.1高地,面對美軍飛機、大炮的瘋狂覆蓋打擊,鏖戰4天4夜,擊退敵人多輪進攻,在戰至僅剩6人的情況下仍確保408.1高地寸土未失。
“現在,新兵下連后的第一課,就是在入連儀式上傾聽連史,感悟先輩們敢打必勝的革命精神,接受專屬的個人戰斗編號。”尹相興介紹說,“很多新戰士第一次就會記住戰斗英雄、‘七一勛章’獲得者王占山說過的這句話——‘我們眼里,只有勝利,沒有死亡’。”
“然而,從進入思想到成為戰士的養成,還需要一個過程。”在尹相興看來,該連貫徹全年的“將榮譽舉過頭頂”活動,就是一個有效舉措。無論是參加比武考核,還是參與演訓活動,該連都會叫響“將榮譽舉過頭頂”這個口號,培育官兵敢打必勝的信念和強烈的榮譽意識。
這一過程中,該連的班長隊伍立起了好樣子。在這些班長中,就有尹相興。
時隔多年,尹相興仍然記得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自己擎起“金湯橋連”連旗接受黨和人民檢閱的那種感覺:“那是一種夾雜著自豪、神圣、幸福的復雜感情。”
從被選入戰旗方隊的那一刻,他就下定決心,要扛著連旗走過天安門廣場。而要實現這個夢想,他必須通過與其他戰友比拼才能進入前列。
方隊中,每名戰友都是挑選出的尖子。一開始,尹相興的位次并不靠前。“訓練效果不好的人,只能作為替補,看著連旗被表現更出色的戰友扛走!”這句話讓尹相興壓力倍增。
為了實現夢想,幾個月的訓練期間,尹相興一直在自我加壓。他的位次也一再前移。最后一次考核結束時,他已身在前列。
閱兵當天,當“金湯橋連”的連旗那么真實地抵靠住他的肩膀,經過天安門城樓前時,他流淚了:“我覺得在那一刻,對先輩們的付出與選擇又多了一份理解。”
“把榮譽舉過頭頂,成了大家的共同選擇。”這是七班班長廖博文在班會上說的一句話。
而在戰友的眼里,廖博文正是那種“把榮譽舉過頭頂”的人。剛開始,廖博文是公認的訓練尖子。一次意外骨折,讓他無法再成為比武常客。為此,廖博文的情緒一度陷入低谷:“如果無法給連隊添彩,那就干脆轉身。”
在戰友們的幫助下,他從消極情緒中走了出來,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當優秀教練員。從那時起,他集中力量收集鉆研各類教案,苦練組訓講解技能,最終成為連隊的組訓骨干,被中部戰區陸軍評為金牌教練員。
“在這樣的環境里,想慢點成長都不行”
起初聽說要派自己去“金湯橋連”當主官,劉指導員喜憂參半:喜的是這是一個榮譽連隊,起點高;憂的是他不知道,憑自己的能力素質能否勝任。
剛到該連那半年,他因為壓力大,夜里常失眠。
慢慢地,他心里踏實了許多。許多具體工作他還沒有想好怎么安排,但班長們先想到了,“他們善籌劃、能力強,許多工作直接就能干。”
很快,他感覺到,這些班長在倒逼著他提高能力素質。
一次,上級賦予該連一項任務,要求一個月內高標準完成戰備訓練、學習教育、文化氛圍的總結示范。他加班加點拿出方案準備上報旅里,在征求班長們意見建議時,“不客氣”的意見建議“撲面而來”:“沒體現出咱連訓練特點”“教育的新方法沒概括全”“應該再增加一些知兵愛兵元素”……
話雖直接,但確實在點子上。本打算松口氣的劉指導員,根據這些意見建議對方案進行了調整。那段時間,班長骨干也參與其中,和他一起完善方案。最終,總結示范工作高標準通過上級驗收。
相處久了,劉指導員漸漸明白,盡管立功受獎的班長骨干事跡會寫進榮譽室、掛上榮譽墻,但還有很多人的付出,不可能完全體現出來。
在這一點上,二級上士劉曉強讓劉指導員有了更多感動。
劉曉強入伍已經10年,是連里的“老文書”了。在劉曉強看來,文書這活是平常人都能干的平常事,勤快細致點就行。但干過的人都知道,這工作費力又費時。而且,人的精力、時間有限。剛開始那幾年,他的軍事訓練成績很不錯,但時間一長,就沒那么突出了。班里已有兩名戰友榮立三等功。其他人都為劉曉強著急,他自己卻說:“他倆訓練成績比我好,該立。”
那年,一位戰友的家屬來隊探親。戰友介紹劉曉強時,這名家屬開玩笑道:“文書文書,是不是文弱書生?”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劉曉強心里有了警醒:可不能當“文弱書生”,再怎么說,咱也是“金湯橋連”的兵。
從那時起,劉曉強開始發力猛追,加班加點訓練,連續幾年軍事訓練成績都是優秀。2024年,他又是優秀。連里為他請功,一梳理,才發現他這幾年竟然做了那么多工作:收發文件、登記統計信息、更新連隊電子視窗內容、建制連比武期間幫帶新兵、外訓期間營造文化氛圍……
表彰大會那天,新聞骨干問他為什么選擇一直干文書?他的回答很簡單:“連里每個崗位都需要人去干,干出成績。”
“在這樣的環境里,想慢點成長都不行。”榮立個人三等功、被旅里評為優秀“四會”教練員的班長方貴這樣告訴記者。
如今,這句話已經成為該連官兵拼搏與進取的真實寫照。在該連,自由活動時間,宿舍里很難見到人。人在哪里?大多在兩個地方:健身房和圖書室。這一“動”一“靜”,反映了該連“全員加速”的進取姿態,也蘊含著該連多年先進的成功密碼。
2024年年終,幾名表現出色、成績突出的班長走上領獎臺,臺下戰士報以熱烈的掌聲。
面對這一場景,該連連長告訴記者,那一刻他突然想到了老前輩王占山。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24歲的排長王占山受領奪控高地的任務時高聲說道:“請把最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們,保證勝利完成任務!”
連長說:“這句話,突然就回蕩在我的腦海里……”
銳視點
充分發揮班長骨干的“酵母”作用
■劉維姣
班長骨干素有“大師傅”“軍中之母”之稱。作為“兵頭將尾”,班長骨干處在戰斗力生成的關鍵環節,在強軍征程、基層建設和未來作戰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這種作用,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不斷密切戰友關系、提升班組作戰能力的“酵母”作用。充分發揮班長骨干的“酵母”作用,有必要認識到并做好以下幾點。
言傳不如身教。班長最大的優勢是天天與戰士在一起。由于入伍較早、熟悉軍營生活、能力素質過硬,班長的一言一行常會受到戰士關注,進而成為戰士效仿的對象。因此,班長骨干以身作則立起精兵好樣子,是崗位和角色的必然要求。
表率勝于表態。作為“大師傅”,班長骨干不僅要在練強軍事素質和技能上當好表率,而且要在其他方面,如正確對待榮譽、傳承紅色基因等方面作出表率。以爭取榮譽為例,以往的工作實踐證明,班長骨干如何對待榮譽,并以怎樣的行動爭取榮譽,戰士就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和爭取榮譽。
濃厚戰友情誼。《團結就是力量》一歌中唱道,團結的力量“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份團結,相當一部分來自戰友間的革命情誼。在平時,班長只有對戰士真心關愛,既幫戰士強本領又在戰友之間促團結,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相信戰友依靠戰友,才能在關鍵時刻兄弟齊心同仇敵愾,催生出戰無不勝的勇氣和力量。
提升視野格局。作為班長骨干,提升視野格局就意味著要多練一層練深一層,立足實際看深一層。部隊是要打仗的,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只有多練一層練深一層,才能帶動戰士緊緊跟上,從容應對更多特殊情況。只有“站高一級”想問題,才能自我加壓長本領,在需要補位時及時到位,進一步筑牢勝戰的堅實基礎。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