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短發、笑起來會害羞、一口地道的周口話,眼前的她干練、成熟,這是一張被百姓熟知的面孔——最美鄉村女教師、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勞模——榮譽等身的這位“80后”女孩,以她的認真、執著、奉獻,留給人們深刻的印象和太多的感動。
而今,在春意盎然的北京,她肩負著更大的責任,每天查閱資料、參加會議、調查研究、提議案建議……她是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周口市東新區許灣鄉李靈希望小學的校長——李靈。
“我就是基層百姓,就要為百姓說話”
鄉音不改,熱忱依舊。
在河南大廈,記者見到李靈的時候,她一張口,似乎就回到了十年前的那個夏天——2009年暑假,剛剛27歲的李靈騎著三輪車在鄭州走街轉巷,烈日炎炎下的她皮膚黝黑、頭發因為出汗而變成一縷縷。
正值最好的青春年華,卻付諸于酷暑,所有的努力,只是為了給希望小學的孩子們收集一些書籍。
接受采訪時候的李靈,淳樸而真誠。她的故事通過《鄭州晚報》的報道而家喻戶曉,一時間,成千上萬的愛心市民要送書籍給希望小學、捐款給這所坐落于周口許灣鄉的學校。
而那張在酷暑下咬著牙拖著三輪車向前走的照片,定格了那個不一般的夏天——李靈和她所堅守的希望小學最終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李靈和那所當時只有300名學生的希望小學的命運,從此也轉了一個彎。
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紛至沓來,希望小學的孩子們終于不缺書看了,還有了自己的圖書室;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不約而至,最美鄉村女教師、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勞模……各種名譽給了李靈肯定及贊譽。
一晃十年。
李靈從默默無聞的鄉村女教師,變成了當下這位落落大方的全國人大代表。身份變了,只是一張口,那淳樸的周口話語中,恍惚回到了當年。
“十年了,我還是當年的那個李靈”
時間是最好的驗金石。
從2009年到2018年,從27歲到36歲,李靈走過了人生中最為寶貴的芳華時代。
這十年,是與鄉村孩子們朝夕相處的十年,孩子們的學校變大了、學生變多了、教室變漂亮了;這十年,是李靈在新時代中快速成長的十年,榮譽加身,她也從默默無聞的鄉村教師變成了希望小學的一張名片。
“我專門印了新名片,送給你,這是我發出的第一張名片。”李靈從包里拿出一張名片遞給記者,后面寫著“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形象大使,cctv2009“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
2010年2月,李靈被評為中央電視臺20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評選組委會授予李靈的頒獎詞是:
一切從零開始,從鄉村開始,從識字和算術開始。別人離開的時候,她留下來;別人收獲的時候,她還在耕作。她挑著孩子沉甸甸的夢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
李靈還先后被評為2010年全國勞動模范、CCTV2009年度“三農”人物、2009年度十大責任公民、感動中原十大人物、河南十大“三農”新聞人物、新中國成立60周年河南省優秀“三農”人物、溫暖2009“河南十大愛心人物”、河南省優秀教師、河南省民辦教育先進個人、河南省“三八”紅旗手、第三屆河南省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等榮譽稱號。
“十年了,我還是當年那個李靈。”李靈說,在學校,暑假期間,她依然會自己動手為桌椅刷油漆、和泥修補學校的院墻和廁所。
“就是為了省點錢,錢要用在刀刃上——我們每個月的初六,都會買大蛋糕,給當月生日的孩子過集體生日;我們還在學校門口建了一個小小的文化廣場,讓百姓也能看到孩子們的文藝演出……”
如今的李靈希望小學,已經從當初的小小一隅建成了一座18個班級的教學樓和一所三層的幼兒園,總計建筑面積3500多平方米,還建設了一棟可以容納400多名學生住宿的宿舍樓。
如今的李靈,依然是忙碌在學校各個角落,為孩子們操勞的那個鄉村教師。
“要讓更多孩子受到更好教育”
夢想在前,使命在肩。
如果說成為“名人”對李靈有什么意義的話,能幫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應該是最為明顯的。
隨著愛心書籍的陸續到來,2010年3月,李靈希望小學成立了愛心圖書中轉站,把人們捐助的圖書通過圖書中轉站送到農村更多的孩子們的手中。
在李靈的主張下,西華縣黃橋鄉留守小學、封丘縣潘店鎮小學、南陽臥龍區的葉寨小學、夏邑縣業廟希望小學、商水縣白寺的春天小學、西華杜崗小學等30多所鄉村小學結盟建立了愛心圖書室。
她還在周口組織成立關愛留守兒童的志愿者服務中心,現在已經在全國各地發展志愿者146人,近幾年,在李靈的帶動和號召下幫扶貧困的留守孩子2800多人。
同樣的事例舉不勝舉:帶著孩子去看望孤寡老人,教孩子敬老孝老,為老人洗頭洗腳;學校至今還有十多名孤兒,一切上學費用都全免;組織攝影愛好者,為農村70歲老人拍照片;給環衛工人買1000多套防護口罩……
似乎她在哪里,愛心就在哪里……
“我是新代表,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為了來開全國兩會,李靈特意剪了短發,“這樣看起來干練點。”李靈笑起來,嘴角有淺淺的酒窩,隨即她又嚴肅地說:“人大代表的責任重大,我是一名新當選的代表,我感覺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從得知自己當選為全國代表之后,李靈便開始收集各種資料。“代表有什么責任和義務,怎么提議案建議,如何履職盡責……這些以前只有在電視上才看到的工作內容,如今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人們選舉我當代表,是對我最大的信任和肯定,我必須學好學透相關知識,盡職履責,當合格的代表。”
就在河南大廈李靈的房間內,堆著厚厚的資料,她還時不時通過電話咨詢老代表相關問題。“履職第一年,啥都是新鮮的,”說著,李靈特意擺正了胸前的紅色人大代表證,“我深知,我來自基層百姓,我要為百姓發聲,同時學習大會精神,回去了給鄉親們講講大會盛況、傳達大會精神。”
“我希望鄉村教育越辦越好”
執著和努力,2009年,李靈以這樣的形象為人所熟知。
十年后,她的執著努力依舊。
正是有千尺之臺始于壘土的堅持,當初300人的希望小學如今有了786名孩子;正是有重信踐諾不屈不撓的執著,從當初孩子們沒書看,到現在建立起了“愛心圖書中轉站”,圖書可以供十多個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共同閱覽;正是有深植厚培立根固本的努力,從希望小學走出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學子……
這一切的背后,有李靈初心不忘的深耕細作。
“我希望農村教育越來越好。”李靈說,她深深知道,上學讀書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講有多么重要,“讀書是最好的‘捷徑’,它讓人知禮儀、懂道理,甚至能改變家庭的命運,讓家庭脫貧致富。”在她所在的許灣鄉,她見多了因為受到良好教育而讓家庭生活越來越富裕的例子,“讀書、上學,尤其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太重要了。”而這,也是當初李靈畢業后辦希望小學的初衷。
“今年,我想提的建議是和鄉村教育相關的。”李靈說,近年來,在保證高考公平,尤其是提高農村生進重點大學的比例方面,政府已經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應該認識到,如果不從根本上提高鄉村教育的質量,增加農村生上重點大學的比例,就無法給更多鄉村學生改變命運的機會。
李靈建議
政府發展教育的重要職責是促進公平,要縮小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要有城市學校一樣的師資待遇,鄉村環境本就艱苦,如果待遇還低的話,很難留住人才;
同時,應推進教師評價從行政主導轉為專業同行評價,基礎教育從升學教育模式到自主辦學轉變。
對于鄉村教育來說,教師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同樣重要,他們的任務不是維持鄉村基本的義務教育,而是要能給所有鄉村學生和城市一樣的教育。
學校的教育不能只圍繞升學轉。要提高鄉村教育質量,讓每個農村學生有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一要靠增加對鄉村教育的投入,二要靠教育改革,兩者同步推進,才能起到“精準發力”之效。
李靈還希望,傳統文化可以走進鄉村校園,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希望都可以接受傳統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