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博物館文創 沒那么簡單
網絡配圖
經常逛博物館的人不難發現,博物館的功能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從傳統的收藏、展覽向著休閑、娛樂等更為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古舊的博物館一改過去嚴肅刻板的面目,日益變得輕松有趣又不失淵雅,而新穎的文創產品儼然已成為博物館新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談到個人對博物館文創的最初體認,來自早年赴歐洲旅行的經歷。西歐各國博物館和古跡林立,差不多都有自己的紀念品商店。彼時頭腦中尚無文創的概念,只是感慨于這些小商品種類之繁多、設計之別致,雖然往往價格不菲。
孰料近年國內文創大熱。據說僅2016年上半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銷售額便突破7億元,“故宮淘寶”吸引著網絡上眾多年輕化的消費者。而海峽彼岸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以開放的設計理念推出過4000余種文創產品,歷來深為大陸文創愛好者們所追捧。近期更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后塵,公布7萬張高清藏品圖片供文創產業免費使用,此舉打破了版權的壁壘,無疑會為兩岸的文創開發推波助瀾,可謂具足積極意義。
從消費角度來看,文創畢竟不是日用必需品,也不是時尚意義的奢飾品,對朋友圈文創愛購者們,筆者常常想發問吸引他們不斷買買買的是什么?情懷嗎?還是設計感?抑或是來自教育身份的某種認同?
首先,相對于其他文創產品,博物館文創是比較綜合的存在,有它獨特的吸引力。博物館文創既有依托于博物館和藏品本身的文化意蘊和紀念價值,又有當代設計所帶來的功能性、形式感和創意的旨趣,這無疑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次,從品類上看,博物館文創早已打破書籍畫冊、文物仿品為主的格局,出現更多的具有日常使用功能的物品,比如常見的行李牌夾、鑰匙扣、磁貼、紙膠帶、包袋等等。今天逛博物館帶回的不再是簡單的工藝品,而是凝聚了文化元素和人文情懷的可以豐富生活體驗的實用之物;蛟S,前述購買動機幾乎都能在優秀的博物館文創中得到對應和滿足。
盡管國內諸大博物館的文創網店人氣旺盛不乏擁躉,但對于這項融合了文化與經濟、歷史價值與當代意識的事業而言,要走的路仍很漫長。坦率地說,目前國內的博物館文創比起歐美國家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甚至比起先行一步的中國臺灣也不乏落差。有研究者稱,“現狀是形式貌似多樣,實則同質化問題和品質堪憂”,這一結論和筆者的直觀印象不謀而合。在21世紀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當創意、知識、價值的創新以及文化的獨特性等等成為競爭力的核心元素時,如何發揮博物館自身文化優勢,結合富于當代精神的靈活創意,在變動的時尚中重新演繹歷史與傳統的價值,同時彰顯新銳的時代風格,既是挑戰也是博物館文創的使命。
簡而言之,文創,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
來源: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