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年,作為中石油集團公司大集中ERP首批上線單位,蘭州石化成功實現數據無縫對接,信息化補強關鍵工程取得令人驚嘆的新突破。
一個老企業,一個傳統能源老企業,如何在奔涌而來的數字化大潮中,乘“數”而上,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是蘭州石化人一直思索和探尋的問題。
“數智化轉型不是想不想干,而是必須干,要干出真正的競爭力,以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激發出新的活力。”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徐文學的話,不僅指明了方向,而且道破了關鍵。
圍繞“業務發展、管理變革、技術賦能”三大主線,蘭州石化如何一路向“新”?
蘭州石化成功實現數據無縫對接(蘭州石化供圖)
挺立潮頭,重塑“新”格局
回溯奮進過往,答案或許更加清晰。
2021年,蘭州石化率先啟動煉化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
2023年,蘭州石化首批啟動集團大集中ERP系統;
2024年,蘭州石化領跑集團昆侖大模型場景落地,首家組團攻克昆侖MES統計平衡模塊技術難關……
這背后,是蘭州石化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集團公司關于數字信息化工作決策部署、搶抓轉型發展機遇的戰略清醒,也是一年接著一年干、一抓到底不換頻道的執著堅守,更是全體干部員工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生動實踐。
整個“十四五”期間,蘭州石化持續加大信息化投入,實現“信息化補強-數字化賦能-智能化發展”三階段的躍升:
——全員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率保持在8%以上;
——公司主營業務數字化覆蓋率從61%躍升至85%,業務流程自動化率提升60%,標準化率提升70%;
——工藝資料電子化率超80%、流程在線審批率超90%;
——設備故障診斷準確率達92%,預知性維修占比64.6%;
——能耗降低10064噸標煤/年……
數據之間見效益,增效之間見質量。一路上揚的曲線,折射出蘭州石化數智化轉型的清晰路徑:以人機協同不斷提高新質生產力。
順應數字時代、增強數字思維、深化數智賦能改造,蘭州石化正在用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重塑著轉型升級的新格局。
乘“數”而上,打開“新”空間
走進榆林公司裝置現場,偌大的生產區域,成百上千臺設備同時運行,卻很少見到操作人員。
“作為中國石油第一家依托三維數字移交構建的虛擬工廠,已實現與物理實體實時鏡像交互,設備健康狀態可感知、工藝參數可優化、安全隱患可預警。”榆林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李瑋指著中央控制室大屏閃爍的畫面自豪地說,“這座入選國家大數據示范項目的標桿工廠,通過5G專網實現百萬級數據點毫秒級傳輸,使乙烯裝置能耗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了15%,開創了‘數據+模型+應用’的智能生產新模式。”
“數智”引擎的拉動,疊加、倍增作用,最終呈現在一組組昂揚的數據之中:榆林公司裂解爐COT控制溫差在2℃以內,高效產品占比達73.7%,設備漸變性故障100%識別,預警準確率超95%,裝置平穩率100%、自控率99.7%、勞動生產率提升20%……
眼前的榆林公司,是蘭州石化數智化轉型的一個縮影。
作為傳統能源行業的老企業,蘭州石化主動響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建立起了“公司-工廠-車間”三級架構搭建的數字化賦能體系,數據要素激發的裂變效應,猶如點點星火匯聚,已成燎原之勢,為蘭州石化高質量發展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因智而變,融入“新”賽道
在油品調合中心(國儲公司)原油儲備庫,智能巡檢機器人搭載先進傳感器和檢測設備,開展現場巡檢;在34號原油儲罐,“保潔機器人”以16平方米/小時效率開展除銹作業;在聚烯烴二部30萬噸/年全密度聚乙烯裝置,“爬壁機器人”解決了反應器穹頂無法清理的難題;在煉油區中央控制室培訓教室,“機器人”小蘭正在詳細介紹數字化轉型各場景功能和案例……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只是蘭州石化“試點先行-經驗沉淀-標準輸出”創新機制的一部分。
在這套創新機制的作用下,蘭州石化數智化轉型取得了關鍵進展:
——數字化轉型項目作為集團首批試點單位,實現了首家上線驗收;
——取得國家智能制造成熟度3級認證;
——智能工廠建設入選“國家大數據產業發展示范項目”;
——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企業”;
——榮獲“煉化行業數字化轉型優勝單位”稱號。
藍圖變現實,愿景成實景。
“人拉肩扛”的艱苦歲月早已成為歷史,如今,蘭州石化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已初具規模,員工將開啟“千人千面”智慧模式。而隨著昆侖大模型對DeepSeek的接入,蘭州石化對AI技術的探索應用也將步入新階段。
春風拂面,未來已來。今天的“共和國長子”,正以無限的潛力和快跑實干的狀態,走出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的一條條新路,為助力集團公司建設基業長青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提供不竭動力。(劉煒)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