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廣東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十周年。筆者14日從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獲悉,2024年,廣東自貿試驗區進出口7493.9億元,增長25.6%,占廣東外貿總值的8.2%,拉動廣東外貿增長1.8個百分點。10年來,廣東省內海關在自貿試驗區共推出68項可復制海關監管創新制度,并在全省海關復制推廣,占全省可復制推廣改革經驗的三分之一,有力促進廣東自貿區外貿規模不斷攀升。
在廣東自貿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的媽灣碼頭,無人駕駛的集卡車在碼頭作業區穿梭往返,自動完成輸送任務,搭載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查驗機器人在進口危化品監管和水果通關領域展現獨特優勢,完成復雜而精準的識別、推理與判定……媽灣智慧港是我國首個由傳統碼頭升級改造而成的自動化碼頭,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5G綠色低碳智慧港口。“目前,我們自主研發的、引入海關系統全國首個DeepSeek大模型的危化品智能查驗機器人和普貨智能查驗機器人,正在媽灣智慧港試點應用,貨物查驗時間較傳統作業模式減少30%—50%。”深圳海關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處自貿區業務科副科長王亦多介紹,媽灣智慧港自2021年6月投入使用以來,進出口集裝箱吞吐量節節攀升,2024年達408.25萬標箱,同比增長19.56%。
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工作處處長劉陽介紹,10年來,海關推出監管創新制度覆蓋通關便利、保稅+新型業態、跨境電商、加工貿易、檢驗檢疫等業務領域,有力支持跨境要素便捷高效流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服務重大平臺高質量發展。
支持跨境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一港通)”模式,實現大灣區國際港口“樞紐港”航線資源與內河碼頭“支線港”貨源優勢互補,貨物平均堆存期由原來的5—7天縮短至2天以內,每年為企業節省物流成本2.2億元以上。有效提升大灣區物流一體化水平,支持設立機場共享國際貨運中心,將廣州、深圳、香港機場的航空貨棧前置到自貿試驗區內綜合保稅區,航空貨物可在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綜保區“一站式”完成集拼、安檢、打板、報關等手續,企業可節約貨物物流時間和成本30%。推動粵港、粵澳海關“跨境一鎖”改革升級為“三地一鎖”,便利通行港澳地區和粵湘閩20個城市,促進跨境陸路物流便捷流動。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推動檢驗檢疫監管及結果互認,創新實施內地供澳門水產品“三聯三同”監管模式,企業出口申報前監管申請批次減少99%,海關查檢作業時效提升近58%。2024年,廣東省內海關累計供澳水產品2685噸,有力保障澳門居民“菜籃子”安全穩定供應。創新推行供澳蔬菜“屬地綜合評定+口岸集中申報”,優化91種品類供澳蔬菜的監管工作機制,內地企業屬地申報批次減少90%以上,澳門企業在澳申報用時縮短約50%。推動粵港、粵澳貨物“單一窗口”綜合服務平臺功能上線,推出粵澳、粵港“一單兩報”改革,企業錄入數據必填項大幅壓縮80%以上,每票貨物申報時間可節約半小時,大大降低了企業申報差錯風險,既省時又省力。
服務重大平臺高質量發展。在橫琴片區,創新“五維一體”監管模式,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分線管理順利落地并平穩運行。創新推出澳門居民攜帶動植物產品便捷通關等“十個首創”舉措,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力促琴澳一體化水平穩步提升。分線管理實施一年來,海關在“一線”累計監管進出境人員2381.3萬人次,進出境車輛254.4萬輛次,同比增長30.8%、31.0%;“二線”累計驗放出區車輛1936.8萬輛次。(記者 劉倩)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