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4月12日消息(記者羅世偉)春耕時節,走進廣州增城,數字農機馳騁良田,智能水肥精準調配,冷鏈物流穿梭村道,研學課堂走進田間。無人機、智能灌溉、大數據平臺等新技術在鄉野鋪展開來,種田不再只能“靠天吃飯”,田野正變得更聰明、更高效。

作為大灣區的重要農業基地,增城聚焦“土特產”,引入新技術,鏈接新業態,以一粒米、一顆果、一塊田,拓展農業的可能,也重塑鄉村的面貌。

無人農機入田來 生產方式“煥新”

在增城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數臺鴻鵠T70電動智能拖拉機列隊停放。它們參與了今春水稻插秧的旋耕整地作業,對應南方水田進行調試,效果良好。

“未來種田可能就是坐在辦公室喝咖啡、點點鼠標,地就種完了。”增城農投集團總工程師吳瑞智說。他眼中的“智耕”圖景,正逐步走出實驗室、走進稻田。

鴻鵠T70電動智能拖拉機(央廣網記者 羅世偉 攝)

這背后,是中國科學院伏羲農場(廣州增城)項目在發揮支撐作用。2025年3月,伏羲農場在增城揭牌,未來將建設“三室兩廳、三庫一塔”智慧農業基礎平臺,搭建起涵蓋測土、育種、農機調度、數據處理和決策執行的一體化系統。

圍繞增城絲苗米這塊“金字招牌”,增城區建成了全省領先的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廠,推廣集約化育秧、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無人機精準施藥等技術,推動全程機械化、精準化作業落地,形成涵蓋育種、種植、加工、倉儲、銷售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布局。這片“稻香田”,已不僅是糧倉,更是嵌入科技、承載品牌、通向市場的現代農業通道。

以絲苗米為牽引,增城區正加快構建“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全鏈條發展體系,將種得好、賣得出、效益高貫通為一體。目前,全區已建成9個育秧中心、9個烘干中心,實現產業園100%集中育秧、100%集中烘干,產前產后協同提升,為糧食增產和附加值提升提供雙重支撐。

“過去種田靠經驗,現在種田靠數據。”不少種糧大戶深有感觸。在這片數字化耕作的沃野上,從智能農機作業到土壤實時監測,越來越多農戶正由“看天吃飯”轉向“精算種田”。

小漿果連起“產學研” 藍莓也能成“大文章”

在荔湖街太平村,廣東鄉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藍莓基地迎來采摘旺季。藍莓顆粒飽滿、帶梗冷藏,采后30分鐘內入庫預冷,隨后搭乘冷鏈配送直達大灣區市場。

增城藍莓已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種植面積達3300畝,主要分布在荔湖街、中新鎮、石灘鎮和荔城街。園區與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聯合育種,選育出M77、天后等新品系,自研藍莓基質土打破進口依賴,將畝產值提升至8萬元。

除了“種得好”,更要“賣得好”。園區上線抖音、小紅書開展直播帶貨,自建電商系統,探索私域訂單模式,銷售利潤是傳統方式三倍以上。

藍莓產業還在延伸:果干、果酒、果醬等深加工產品正在持續研發推廣;研學營、扎染坊、美食DIY、“藍莓科學探秘營”等體驗項目接連推出,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

一顆藍莓,連起產學研用,拓展農文旅融合的“莓”好藍圖。

藍莓基地工作人員演示水肥一體機灌溉(央廣網記者 羅世偉 攝)

一枚番石榴 托起智慧農業“新支點”

走進增江街光輝村,創鮮農業的番石榴園內果香正濃。這里的胭脂紅、白珍珠、紅珍珠等品種已進入成熟期,5G物聯網噴淋設備掛在棚架上,手機一鍵操作,水肥灌溉系統即刻響應。大氣傳感器和土壤傳感器實現記錄溫濕度、土壤酸堿度等數據。

“我們為每一批番石榴建立了‘身份證’,可以追溯到具體地塊和種植管理記錄。”企業負責人說。

一顆水果,一頭連著科技的更新迭代,一頭連著村莊的日常生計。目前,增城番石榴種植面積已達1.3萬畝,年產量4.5萬噸。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帶動3000多戶果農參與種植,產業不斷向數字化、規模化方向靠近。

創鮮農業不止做生產。他們把番石榴基地做成“景區”,推出采摘節、美食市集等活動。年輕人來打卡,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果農收入也更穩。

增江街光輝村番石榴園內果香正濃(央廣網發 增宣供圖)

機制重塑 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協同體系

農業現代化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一種共建共享的發展機制。在增城區,土地正重新流動、重新整合。越來越多的農田不再“碎片化”種植,而是由園區統一規劃、企業統一經營,實現連片流轉、規模經營和產業集聚。

在土地之外,數據也在“上鏈”。增城區搭建“三農”大數據綜合服務云平臺,覆蓋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關鍵環節,并同步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從種到銷的全過程信息化監管。

增城藍莓迎來采摘季(央廣網發 增宣供圖)

各類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鏈中各展其能:龍頭企業牽頭、合作社統籌、小農戶參與,形成多元聯動機制。農戶不僅能“收租金”,還能“掙薪金”,參與產業“分紅金”。目前,增城區形成絲苗米、蔬菜、荔枝等主導產業鏈,布局“1+5”現代農業產業園體系,累計帶動10萬余戶農民,人均增收超萬元。

堅持“需什么、供什么”,增城區推動農業由生產導向向市場導向轉變。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引導多元主體共建共享產銷鏈條,一系列小切口、系統性的改革舉措推動農業資源配置更加精準高效。與此同時,增城區持續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服中心+農機服務隊+農技輕騎兵”一體化服務機制落地,為農戶提供涵蓋育秧、植保、收儲等環節的托管式支持。

土地在流轉,產業在集聚,小農戶正融入大系統……增城以一系列系統性改革實踐,描繪都市農業的現代化圖譜。這里的“稻香”不僅藏糧,更孕育著農業轉型的活力與希望。

編輯:鄭少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