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燉,是一種健康的烹調方式,可以最大限度保存各種營養元素。自古以來,中華美食的光譜中,魅力十足的燉,就牢牢占據著一席之地,溫潤天地,回歸自然。今天的“青春匠心”,就讓我們走進三位青年廚師的故事,看他們如何“燉”出幸福好滋味。

【山東單縣】竇劍峰:用心熬制羊肉湯堅守家鄉味

山東菏澤的單縣羊肉湯,經過兩百多年的傳承和發展,早已名揚大江南北,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過年喝碗羊肉湯,也是當地人的習俗。

27歲的竇劍峰是這家羊湯館的第四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了熬制出這熟悉的家鄉味,他嚴格把控每一道制作流程。單縣羊肉湯鮮潔清香,奶白不膩,靠的就是羊肉這最基礎的食材,用肉首選當地青山羊。

熬制羊肉湯靠的是慢工細火,一鍋湯最少要熬制3到4個小時。一大早,竇劍峰就和師傅們來到店里忙活起來,手上時不時會出現小傷口。

隨著時間流逝,只見鍋里熱氣騰騰,湯的顏色也愈發濃厚,竇劍峰把握好時機,把相關配料加了進去。

這幾年,來店里就餐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竇劍峰在保留原有味道的同時,口感也向青年群體傾斜。

【廣東深圳】蔡星球:食材鮮火候佳煲出老火靚湯

常喝湯,潤心田。廣東有句俗話,“寧可食無菜,不可餐無湯”。慢火煲煮的老火靚湯,如一股溫潤的清流,撫慰嶺南大地人們的身心。能上年夜飯餐桌的菜,不僅要味美,還要寓意吉祥,一道“發財好事湯”正是廣東人年夜飯的心頭好。而做好這鍋湯,新鮮地道的食材是關鍵。

買好食材后,蔡星球將蠔豉、干貝、花菇泡發;發菜反復清洗;豬骨、豬手焯水,然后將除發菜和胡蘿卜之外的食材放入砂鍋中。

一鍋老火靚湯,“老”的奧秘在于火候。先以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燉,火候的精準掌握與時間的沉淀,使得湯品中的食材營養成分得以充分釋放。

“90后”的蔡星球來自湖南株洲,18歲起跟著舅舅學做湘菜。來到深圳后,他又拜師學做粵菜。

【遼寧沈陽】李曉東:熱氣騰騰鐵鍋燉裝滿“年”的期盼

同樣是燉,南北方在食材選擇和制作方法上大有不同。在東北,寒冷的冬天,一口大鐵鍋置于灶火之上,各種食材在其中翻滾,香氣四溢。熱氣騰騰的鐵鍋燉是過年期間家家戶戶必吃的團圓飯。遼寧沈陽的“00后”廚師李曉東準備用最傳統的做法,為客人們做一頓鐵鍋燉,熱熱鬧鬧過新年。

一只大鵝,兩條鯉魚,再加上土豆、粉條和蔥姜蒜。一大早,李曉東就在案臺前忙活著處理起食材,而鐵鍋燉好吃的關鍵就在于食材。大鵝下鍋翻炒至肉塊出油,接下來就要加調料和水燉煮一小時。

從切菜備菜再到下鍋燉煮,李曉東都游刃有余,但其實他做廚師不過一年多。東北出生的他在天津讀書后,鐵鍋燉成了他最深的念想。

看似簡單的食材和樸實的制作方式背后,正是東北人濃濃的鄉情,是對“團圓”和“年”的期盼。這個春節,李曉東在自己的家鄉親手制作了這份鐵鍋燉,把它端到了客人面前。

編輯:齊智穎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