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記者從全市發展數字經濟推進大會上獲悉,《重慶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獲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批復同意,于近日印發。重慶市成為全國首個啟動實施的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
《方案》明確提出,重慶將用3年左右時間,圍繞制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大力開展改革創新、試點試驗。力爭到2022年,數字經濟總量達到萬億級規模,占GDP比重達到40%以上。
培育“100+500+5000”數字經濟領域市場主體
根據《方案》,重慶建設試驗區,將加快數據、人才、金融等領域制度創新,激發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內生動力,培育數字經濟新增長點。并深度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堅持以數據流帶動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推動產業融合、城鄉融合,區域融合,加速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
為此,重慶將用3年左右時間,培育“100+500+5000”數字經濟領域市場主體。即培育100家創新能力強、發展后勁足、帶動效應顯著的數字經濟龍頭企業,500家前沿領域高成長創新企業,5000家“專特精尖”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團隊。
此外,重慶要打造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其中包括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軟件及信息服務、網絡安全、數字文創、智能建造、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凸顯產業集聚發展的規模效應。
重慶還將圍繞新要素匯集、新動能培育、新設施部署、新城市治理和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等,創建10個國家級數字經濟應用示范高地。
與此同時,重慶還將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突破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建立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機制體制,提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整合能力。
七方面發力推動數據流通、英才匯聚、市場主體活躍
具體怎樣做?《方案》圍繞七個方面提出了30項主要任務。
在優化制度和政策供給方面,重慶將探索政務數據、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融合開發利用機制;建立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產教融合機制;促進政府監管和平臺企業管理系統互聯、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探索制定人工智能應用法規規章,并構建全市數字經濟發展運行監測調度平臺。
在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方面,重慶將全力推動補鏈成群,優化“芯屏器核網”產業生態;同時加快布局網絡安全產業,激發數字文創產業發展活力,并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鼓勵和推動在線服務行業發展。
在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方面,重慶將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技術與建筑業、農業農村、服務業深度融合。
在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重慶將發揮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連點等優勢,打造空天地一體、內聯外暢的信息網絡設施,超前部署算力、試驗基礎設施,加快落地實施一批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在共建數字雙城經濟圈,深度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方面,重慶將加強區域間數字經濟合作,推動成渝兩地數字經濟發展政策的雙向協同。并構建區域性國際數據交換中心。
在強化創新支撐方面,重慶將建設國家級高端協同研發平臺、打造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構建多元化專業服務平臺,加快優質創新資源聚集,開展聯合攻關。
在推動公共服務智能化方面,重慶將用好“云聯數算用”要素集群,突出數字技術對城鄉融合催化作用,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能力。推進智慧政務、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生態建設。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經濟聯動發展
為保障試驗區建設工作,重慶還將出臺一系列措施。
根據《方案》,重慶將成立市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解決試驗區建設中的重大事項和問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經濟規劃對接、政策協同、項目謀劃,實現聯動發展。
此外,重慶還將組建全市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聯盟、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智庫,舉辦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沙龍,跟蹤行業動態,開展重大問題研究,為試驗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為保證各項任務如期推進,市級有關部門將組建專班,做好統籌推進,跟蹤監測。相關區縣、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將按照“項目化、事項化”要求制定工作推進計劃。
同時,重慶還將開展市級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創建。對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區縣、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給予優先支持。定期督促檢查有關區縣、市級部門落實試驗區建設任務情況,對重點任務進行專項督查,確保試驗區建設取得預期成效。(本報首席記者 申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