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涼山9月13日消息(記者韓民權 張明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記錄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見證干部群眾用雙手創造人類減貧奇跡的生動實踐,中國之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采訪特別報道,13日繼續聚焦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推出《喜德縣的產業園》。2020-09-13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青山腳下,上百個長條形的蔬菜大棚齊齊排列,緊繃的表面在烈日下發出金屬的光澤。
  棚內,蔬菜一片蔥郁。眼前的場景,與“貧困”似乎沒有太大關聯。這里是邡達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四川省涼山州最后7個未摘帽的貧困縣之一——喜德縣。
  龍天麗:我們之前哪兒有工作就去哪兒干,一年可能就賺一兩萬,存款也存不到,邊掙就邊花了……
  龍天麗今年40歲。過去出門,她總說自己的家在“拉克鄉源泉村”,2017年以后,這個定位變成了“邡達產業園”。如今,和她一樣在家門口的產業園工作的老鄉已超過百人,“家門口”打工,增加的不僅是收入,更是幸福感。
  龍天麗:出去打工還要出車費、生活(費),這近嘛,開支也就少了,吃飯可以在家里吃,家里也照顧得到,一天可以掙100多塊錢。
  在發達地區,每天百余元的收入不算高,但對產業園周邊4個重度貧困村的70戶重點貧困戶來說,這份收入是改變生活的起點和希望。“邡達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邡”是“什邡”的“邡”。同屬四川,什邡人不僅將這里的大棚建得有模有樣,更毫無保留地分享農作物培育的技術和訂單農業的經驗。
  除了四川省內對口幫扶機制,喜德縣收獲的幫助還來自東西部扶貧協作。在廣東佛山對口援建的魯基鄉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采摘好的一批批甜菜心正存入凍庫,等待發運。
  扶貧干部:一車最少是22噸,基本上可以達到3天2車的情況,以后我們二期完成就可以1天1車。
  “公司+生豬代養場+現代標準化蔬菜種植園+貧困戶+村委會”的生產經營模式已經推行了半年多。魯基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翁古阿合說起“循環種養”,頭頭是道。
  翁古阿合: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主要是以種植為主,在離我們基地5公里以外,還有一個年出欄5000頭的生豬養殖場,我們可以通過生豬養殖廠的肥料,加工了以后用到種植的基地里面來……
  “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現代農業的元素,在喜德縣一一落地。以魯基鄉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為例,全鄉997戶4190名貧困戶全都抱團入股,年人均增收近千元。
  翁古阿合:第一,我們土地的流轉費用;第二,務工收入;第三,我們全鄉的貧困建卡戶,利用產業扶持金入股到園區里面來進行分紅,占股是60%;第四,所有的農戶貧困戶可以在我們這個基地里面邊打工邊學習種植技術。
  從“輸血”到“造血”,喜德人受惠于農業產業發展,也著力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今年上半年,喜德縣新建現代農業設施1300余畝,新建養殖圈舍5000余平方米,落實農業產業獎補資金3500余萬元。據摸排預估,2020年喜德縣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均在4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