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讓、和,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精神瑰寶,亦是當代社會的價值指引。為從六尺巷精神中感受中國“和文化”的源遠流長,4月11日,安徽名人館聯合合肥市師范附屬小學、合肥市宋村小學、合肥市上海路小學在安徽名人館東廣場舉辦“春游江淮·家風千年”第七屆安徽名人館詩詞誦讀會。活動以六尺巷典故為切入點,溯源中國“和文化”的深厚底蘊,通過經典誦讀生動詮釋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和諧家風文化。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清代大學士張英以寬厚胸襟化解鄰里紛爭,與吳家各退三尺,成就了一段鄰里謙讓、以和為貴的佳話。這條窄巷跨越三百年時光,不僅鐫刻著“以和為貴”的處世智慧,更成為中華文明謙和精神的象征。

“禮之用,和為貴”,千年經典凝聚中華文明精髓。活動現場,千余名學生齊聲誦讀《朱子家訓》《誡子書》《道德經》等典籍選段,以清脆童聲傳遞“禮讓修身、和諧齊家”的理念。從“上善若水”的柔韌之道,到“讀書志在圣賢”的家風傳承,學子們在經典中感悟“以和為美”的深遠意義,汲取“謙和共濟”的精神力量。

“安徽名人館詩詞誦讀會已經連續舉辦了七年,為我校‘行走的思政課’提供了平臺載體。”合肥市師范附屬小學德育副校長、上海路小學執行校長楊志云表示,安徽名人館匯聚了江淮大地的歷史瑰寶,從老子、莊子到包拯、李鴻章,從陳獨秀、胡適到鄧稼先、楊振寧,每一位名人都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在這里,我們誦讀經典,對話先賢,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以文化人,潤物無聲。“安徽名人館作為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除了詩詞誦讀會,我們今年還為各位中小學生準備了‘穿越徽州的記憶’、‘集賢書院’等近150場活動。”安徽名人館社教部工作人員鮑光慧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堂生動的德育課堂,安徽名人館未來將持續挖掘本土人文資源,通過研學實踐、社教活動等形式,推動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深度融合,助力青少年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建設者。

合肥師范附小五年級學生徐一銘說,自己從一封封家書中,感受到他們家族的傳統精神,“我和這些名人就像來了一場對話,對我以后學習歷史非常有幫助。”“這次活動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家風文化,例如讀張英家書,讓我學習到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在未來,我會把在詩詞中感受到的勤學善思、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融入學習、融入生活,讓好家風傳承下去。”合肥師范附小五年級學生葉謹希說。

一巷傳佳話,千載頌和風。誦讀聲雖止,但“禮、讓、和”的精神如春風化雨,將繼續浸潤江淮大地,為社會發展注入歷久彌新的文明力量。(記者 彭旖旎)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